椰树集团曾经是一家名不见经传、濒临破产的地方国营小企业,然而从1986年开始,经过短短几年的发展就成为中国果汁饮料行业的龙头,创下了中国能抗衡洋饮料的两大民族名牌之一的椰树牌。这里面除了有王光兴这样优秀的企业家在起作用外,政府和社会各界的支持至关重要,其中著名营养学家于若木为椰树的成长与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使“椰树”得以成为民族饮料工业的一颗巨星。于老对“椰树”的贡献笔墨难书,下面仅列举一、二:
一、为海南提出椰子深加工的课题。
1985年,于老来海南考察,她提出海南经济发展的思路之一就是靠本地热带作物资源进行水果深加工,特别是椰子的深加工。海南与椰树集团以后的发展证明了当时于老的真知灼见。
二、高度评价椰子汁,为椰树牌椰汁成为驰名中外的民族名牌作出了巨大贡献。
1987年12月21日,全国饮料学会在于老的关心下在海口召开。当时椰树牌椰子汁刚刚研制成功,“海罐”(椰树集团前身)的人员把椰汁送到来自十三个省市200多名行家和全国饮料评委孙明圭、蔺兴润、陈富兰等六位专家面前,专家们众口一辞,对椰子汁高度评价。于老称赞说:“椰子奶研制方向正确,研究是成功的,应组织宣传。”这样的评价对一个新产品来说,无疑是给它注入了生命力。
会后,“海罐”聘蔺兴润女士当技术顾问。1988年初,在蔺兴润女士的争取下,于老为了完善椰汁的工业技术答应当技术总顾问。
1988年6月5日,中国科协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主持召开新闻发布会,向世界公布椰树牌椰子汁是“世界首创,中国一绝”。于老主持了这次会议,并在会上作了重要发言,高度评价椰子汁,为椰汁走向全国,走向世界打开了舆论之路。
1989年9月20日,中国科协主持的世界首创天然椰子汁、粒粒天然椰子汁饮料专家鉴评会在人民大会堂举行。于老在会上发言,又一次称赞说:“上次(1988年在人民大会堂举行的天然椰子汁新闻发布会)喝了天然椰子汁,这次又喝了粒粒天然椰子汁,我觉得这两种都是很好的饮料。刚才听说海口罐头厂又在搞第三种椰子饮料,我希望早日喝到它。”
1989年于老来海南时非常关心椰汁的生产发展,甚至亲临工厂指导。于老认为椰汁非常有生命力,有营养又能解渴,含有人体需要的氨基酸,应该扩大生产。由于知道椰子具有丰富的营养成份,于老每次来海南都特别爱喝椰子水和鲜嫩的椰子肉。1991年10月12日,椰树牌天然椰子汁华东地区食品专家鉴评会在上海举行,于老说天然椰子汁越来越受到人们喜爱,除了该产品是很好的天然植物蛋白饮料外,更重要的是质量稳定、风味好、营养价值高。
1991年和1994年召开的椰树集团第一届和第三届椰树国际交易会,于老作为首席顾问都亲自来参加,并在会上作重讲话,高度评价椰子汁,对提高椰子汁国内国际知名度起了重要作用。
此外,椰树牌天然椰子汁能获得轻工部的“科技进步金龙腾飞奖”(88年12月)和“国家星火奖”(89年12月)是与于老对椰子汁的认识、评价和推介分不开的。
三、支持科技重奖,保护企业发展,重视科技人员。
“海罐”的科技重奖(新产品开发成果奖)是企业迅速发展的法宝之一。然而囿于当时的思想认识,科技重奖引起社会各界的争议,告状更是连年不断,甚至从省市政府告到中央纪检部门,企业经营者的压力很大。但于老对科技重奖一直大力支持。使企业减轻了压力,获得了发展。1989年11月19日,于老在《海南日报》刊登对科技重奖的评价:“海口罐头厂开发这个产品经历15年时间,为什么现在才能搞出来?关键是政策好,工厂较好地解决脑体倒挂问题,实行新产品开发鼓励奖和成果奖,激励科技人员的创造性,才开发出椰子汁这个名优产品。用26万元奖金,换来700多万元利润,非常合算。这种奖励政策能够在全国推广,中国工业肯定会腾飞起来。”
1990年,《海南日报》组织了“30万元科技奖该不该发”的争论。当年于老来海南,在海南宾馆与省市主要领导谈话,肯定了海罐科技重奖的做法,认为椰汁作为海南和民族的名牌,政府应给予支持,保护这个品牌和创造这个品牌的科技人员、经营者。
1993年,海罐的科技重奖又一次被告到省市政府。于老来海南时特意跟省市领导谈了她的想法,强调“海罐”研制成功椰子汁,开发本地资源,创下了民族名牌,其他地区没有这个先例。对本地区或国家都是个重大贡献,应保护和支持企业发展,保护民族名牌和企业人才,给科技人员重奖。
1996年,于老又一次来海南,在与阮崇武省长会谈时提到新产品开发成果奖该不该发的问题,希望政府给企业以支持。
于老就是这样始终如一地支持和重视人才,保护人才,不辞辛劳地为企业发展排扰解难。椰树集团这十几年来获得的各项殊荣,其中有于老的一份心血,一份功劳。椰树人将永远铭记,并将加倍地去努力发展企业,为民族工业书写辉煌的篇章,以致谢于老的关爱和支持。
椰树集团有限公司
1998.3.8